3/26/2025
什么是敢为天下后,后中争先?
之前一直听到段永平的一句话:敢为天下后。
但一直没太懂,第一不好吗?为什么要落后?
最近看了下雪球用户整理的《段永平投资问答录》(商业篇)后,其中段永平给出了解释。
“敢为天下后”只是前半句,还有后半句:后中争先。
不敢为天下先,出自老子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七章,原文是:“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......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......舍后且先,死矣!”其意是,我持有、珍藏三大法宝:第一是仁慈,第 二是俭啬,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。因不敢居前争先所以才能为众人拥戴成为官长。如果一味居前争先而希望获得拥护,不仅不可能,而且注定是死路一条。
敢为天下后:是对一个品类而言,比如手机是一个品类。
对于小企业而言,直接开创一个品类的风险很大,且成本很高。
风险很大指:开创一个新的品类,是在尝试捕捉一个还不确定的需求,万一失败了,那么对于小企业而言,直接倒闭,好比锤子手机在发布一个新品类TNT后,用户没有这个需求,或者说需求不大,然后锤子立马就倒闭了。
成本很高指:即使新的品类确实是用户需要的,但是用户还没意识到我需要它,那么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广告对向消费进行教育。比如索尼出的随身听,刚出这个产品的时候,消费者是不买账的,认为自己不需要它,但经过索尼的引导,随身听这个品类才被大家接受。
微软是一个敢为天下的典型企业,微软的各种软件都是看到有市场需求后才进入的,比如Microsoft Teams后于slack,Microsoft Whiteboard的改版后于Figma Jam,Microsoft Loop后于notion,然后把这些做成的软件免费加到Microsoft 365会员中,迅速获得大量用户,再过一些年,大家习惯了在微软中使用这些软件时,微软再对Microsoft 365会员进行加价,完美。
后中争先:评估如果进入这个品类,凭借自己的优势和能力,能否持续找到差异化的细分需求?最终能否在这个品类进入前三?若能就进入。
为什么要在智能手机品类下持续寻找差异化需求?如果没有差异化,那么用户买谁的都一样,就会导致价格战,利润就低。
为什么要判断是否能进前三呢?如果不能进前三,说明活不长,知道活不长,为什么要进入?即使企业活的长,没进前三,利润也高不到哪里去。
比如苹果开创了全新的移动智能手机后,全球范围内对智能手机的需求非常大,OPPO认为自己做智能手机能做好,于是以差异化的方式切入智能手机的赛道。
如果感兴趣,可以找原书来看。
以上是我的分享,希望有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