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mainScoreLguo

3/20/2025

“读书不在多,在于精”。

2021年,看完纪录片《美国工厂》,接着去B站看曹德旺的相关采访,有句话印象深刻,“读书不在多,在于精”。

当时我读书比较追求速度,对那句话有点不理解,但也在思考着。

2022年,世界读书日,B站戴建业老师提到要精读,读书百遍,其意自现,如果每年精读一本经典书籍,一本读上10遍,读到老后也会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。

最近一个月,我比较认可的领导在谈及读书时,也提到要精读经典书籍。

目前非常认可上面观点,也在践行当中,对读完的书会有重温计划。重复看读书笔记。

什么是经典书籍?

个人理解:某个学科的基础知识,比如XX学原理,XX概论,或者被时间洗礼过的文学、哲学类书籍。

为什么要读经典书籍?

1、这些相当于知识的基础,有了这些基础,自己能更有底气,且可以衍生出自己的看待客观世界的理论,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理论。与第一原理性有异曲同工之妙,第一原理性讲究的也是去挖掘最基本的东西。

2、错误的决策,不如不要有;错误的信息、错误观念不如不要有。经典书籍相比于水文,错误的信息、错误观念会少很多,从这个维度讲,应该读经典书籍。

3、经典书籍都比较烧脑,如此可以锻炼自己思辨、逻辑能力。

为什么要精读?

不在于你看多少,而在于你真正吸收多少信息,读懂理解才重要,好比学生时代做题目,要的不是做了多少这样题,要的是把这类题吃透,能举一反三。

如何精读?

1、仔细读:每次读都充分发挥当下的理解水平。

2、重温:多读几遍。

什么阻碍我们精读?

1、如今信息太多,多到我们看不完,导致我们渴望超快的阅读速度,所以之前常有人说每年能读几百本书,量子读书法等。速度和精读很大程度上不能共存;除非你说,慢就是快,那它们就可以共存。

2、如今被推荐的书籍太多,导致待看书单越来越多,这书想看,那书也想看。就可能一本书刚看一部分,就跑去看另一本书去了,于是半年了,没完整读完一本书,如此精读无望。即使能读完一整本,但由于想读的书太多,于是迫不及待地去读另一本书去了,如此多读几遍无望。对于第一种情况,一本书没看完前不能启动新的书。对于第二种情况,需要设定重温计划。

最后

理解并吃透经典书籍很重要,运用于生活实践更重要。

以上是我的分享,希望有用!